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综合实训项目及评分标准

发布者:伟德betvlctor国际官网 [发表时间]:2019-11-20 [来源]:伟德betvlctor国际官网 [浏览次数]:

中医学专业

综合实验(实训)教程

伟德betvlctor国际官网

2017  4 月

目 录

中医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一 问诊(1、胃痛 2、胸痹3、眩晕)………3

实训项目二 辨证论治(1、热淋2、湿热泄泻3、痰湿咳嗽4

消渴中消气阴亏虚5、心悸心血不足6、头痛肝

阳上亢7、蛇串疮肝经湿热8、崩漏实热证9、痄

腮温毒在表……………………………………9

实训项目三 中药识别…………………………………21

实训项目四 处方书写…………………………………23

实训项目五 脉诊………………………………………25

实训项目六 舌诊………………………………………28

实训项目七 腧穴定位……………………………………31

实训项目八 针刺技术……………………………………41

实训项目九 艾灸方法拔罐技术…………………………43

实训项目十 推拿技术……………………………………47

实训项目十一 针灸技术应用…………………………………51


西医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十二 体格检查…………………………………55

实训项目十三 辅助检查…………………………………55

实训项目十四 心肺复苏术………………………………62

实训项目十五 穿手术衣、戴手套法洗手法…………64

实训项目一 问诊


问诊1:女性,45岁,反复夜间胃脘部疼痛2个月。

一、实验实训指导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过敏史、家族史及中医十问的问诊内容。

2)掌握不同主诉问诊的技巧,培养问诊能力。

2.注意事项

1)条理性好、能抓住重点。

2)围绕主诉病情询问。

3)问诊语言恰当。

二、实验实训操作流程

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过敏史、家族史以及中医十问的问诊内容。

三、考核评分标准

1、现病史:(60分)

根据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诊治经过及相关的鉴别诊断:

(1) 询问发病时间、起病缓急、病因和诱因;(15分)

(2) 了解疼痛的性质(刺痛、钝痛、隐痛等)、部位;有无放射痛、持续时间、诱发与缓解因素;(15分)

(3) 是否有恶心、呕吐、嗳气、返酸、嘈杂、发热、消瘦等伴随症状?询问饮食及大便情况;(15分)

(4) 结合中医十问了解目前疾病的情况。(15分)

2、诊疗经过:(10分)

(1)是否到医院诊治?是否做过钡餐、胃镜等检查?

(2)用过何种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3、既往史:(10分)

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既往类似发作史、肝炎史、胆囊炎史;

4、过敏史:(10分)药物、食物过敏史。

5、家族史:(10分)父母子女。




问诊2:简要病史:女性,53岁,胸闷、胸痛半个月,加重2天。

要求:请你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诉,口述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

评分要点:(30分)

一、问诊内容:25

(一)现病史:20

1.根据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诊治经过及相关的鉴别诊断:15

1)询问发病病因和诱因;持续时间,加重及缓解因素;(4分)

2)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演变情况;(4分)

3)伴随症状:是否伴有乏力、多汗、心慌气短、头晕、头痛、放射痛?(4分)

4)结合中医十问了解目前疾病的情况。(3分)

 2.诊疗经过:5

1)是否曾到医院就诊?是否做过心电图检查?(2.5分)

2)用过何种药物?效果如何?(2.5分)

(二)相关病史:5

1.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等;(2.5分)

2.既往类似病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2.5分)

二、问诊技巧:5

(一)条理性好,能抓住重点;(2分)

(二)围绕病情询问;(2分)

(三)问诊语言恰当。(1分)













问诊3:简要病史:女性,22岁,颜面水肿3天。

要求:请你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诉,口述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

评分要点:(30分)

一、问诊内容:25

(一)现病史:20

1.根据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诊治经过及相关的鉴别诊断:15

1)颜面部水肿发生时间?有无加重?加重的时间?(3分)

2)下肢或全身有无水肿?(3分)

3)有无少尿、无尿或血尿等?(3分)

4)发病前12周有无上呼吸道感染、脓疱疮等病史,有无腰痛、心慌、气短等表现?(3分)

5)饮食、睡眠、二便。(3分)

2.诊疗经过:4

1)是否到医院就诊?作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2分)

2)用过何种药物及其他治疗?效果如何?(2分)

3.结合十问,重点了解当前与中医辨证有关的症状。有无口渴?有无发热恶寒、肢体痠楚、咽痛?有无神疲乏力?(1分)

(二)相关病史:5

1.药物过敏史;(2.5分)

2.有关的其他病史:心、肝、肾、内分泌疾病及咽部疾病史和营养状况。(2.5分)

二、问诊技巧:5

(一)条理性好、能抓住重点;(2分)

(二)围绕主诉询问;(2分)

(三)问诊语言恰当。(1分)


实训项目二 辨证论治

评分标准:

主诉(3

现病史(6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异常。(2)

辨病辨证依据:(10)病名、病位、病性、症候分析、病机

鉴别诊断(3

诊断:

中医诊断(2)

中医证型(3)

治法(4)

方药:方名(1)

组成(4)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

试题1

男,60岁,咳嗽咳痰2年,加重1周。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查体:T36.7℃,P85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舌苔白腻,脉滑。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5×109/L,中性73%。胸片:肺纹理增粗。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咳喘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 咳嗽咳痰2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异常。

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咳痰为主诉,可诊断为咳嗽;咳嗽,咳痰,胸闷,病位在肺,脘痞,呕恶,纳少,大便溏薄,其病位在脾胃;痰多,便溏,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蕴之象;神疲体倦,为气虚之因;患者久病脾虚生痰,上客于肺,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总属脾虚生痰,上客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鉴别诊断: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内伤咳嗽

证型:痰湿蕴肺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半夏10g茯苓15g甘草6g白芥子10g

陈皮6g苏子12g莱菔子包煎10g

服法:三剂,水前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2

女,40岁,心悸时作2年余。

患者近2年来时常心悸,伴神疲乏力,头晕,视目昏花,多梦而夜寐不酣,饮食尚可,大小便未见异常。为明确诊断,前来就诊。既往有月经过多史。查体:T36.5℃,P80次/分,R18次/分,BP11080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营养适中,形体偏瘦,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心肺检查(-),肝脾肋下未触及,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4/分,周身皮肤无出血点,生理反射未见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红,脉细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1×1012/L,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比积40%,网织红细胞计数1.2%,血小板计数218×109/L。血清铁蛋白10ngml,血清铁7.74μmol/L。肝脾超声波(-)。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奔豚咳喘相鉴别。

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心悸时作2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时常心悸,伴神疲乏力,头晕,视目昏花,多梦而夜寐不酣,饮食尚可,大小便未见异常。为明确诊断,前来就诊。既往有月经过多史。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既往有月经过多史。

辨病辨证依据:以心悸时作为主诉,可诊断为心悸。心悸,多梦而夜寐不酣,其病位在心;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心血虚则面色不华;气血亏虚,血不养心,则心悸、心慌,夜寐多梦;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故头晕、视目昏花,神疲乏力;总属,气血亏虚,心不主血。

鉴别诊断: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气自少腹上冲胸咽。

诊断:

中医诊断:心悸

心血不足

西医诊断:缺铁性贫血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12g 白术12g 甘草6g

当归12g 龙眼肉9g 酸枣仁9g 茯神9g

远志6g 木香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3

李某,男,61岁,已婚,退休。于2010119日就诊。

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当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经休息症状好转。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195/110mmHg,多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降血压药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10天前患者因情绪激动而出现头痛、头晕加重。现症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不宁。自发病以来,精神可,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饮食正常,二便调。既往无结核、肝炎、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查体:T36.4.P74次/分,R19次/分,BP185/110mmHg。一般情况可,头颅五官无异常,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4次/分,心律齐,心音无增强或减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血、尿、粪常规正常,空腹血糖4.8mmol/L,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眩晕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间断性头痛伴头晕3年,加重10.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当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经休息症状好转。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195/110mmHg,多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降血压药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10天前患者因情绪激动而出现头痛、头晕加重。现症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不宁。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自发病以来,精神可,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饮食正常,二便调。

既往无结核、肝炎、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头痛为主诉,可诊断为头痛;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脉弦,其病位在肝;头痛而眩,心烦易怒,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为肝阳上亢,化火生热之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空,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总属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鉴别诊断: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

证型: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2g,生石决明18g,牛膝12g,桑寄生12g,杜仲10g,栀子10g,黄芩10g,珍珠母2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调畅情志,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戒烟酒,注意休息。

试题4

蔡某,女,10个月,于20051213就诊。

患儿2天前进食较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现症见: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7.8℃,P:132次/分,R:36次/分。神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 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辅助检查:血常规:WBC:7.9×109/LN:39%L: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纸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症鉴别:请与痢疾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以腹泻为主诉,可诊断为泄泻。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病位在脾胃。泻下气味秽臭,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为湿热内蕴之象。以腹泻为主症,诊断为泄泻。饮食不节,湿热蕴结,下注大肠,发为本病。患儿一天前进食较杂,导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湿热阻遏肠胃气机,故气味秽臭;湿热下注,则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为湿热蕴结脾胃之象。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应与痢疾鉴别。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患儿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故可与痢疾鉴别。

诊断:泄泻

湿热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5g  黄芩5g  黄连3g  甘草5g

服法:三剂,日一剂,水煎200ml服,早晚分两次温服。















试题5

男,40岁,尿频、尿急、尿痛5天,伴发热,腰痛。

患者于5天前因劳累后出现小便频急、灼痛,未予注意,现因症状加重而来诊。现症:小便短数,灼热刺痛,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腰部疼痛,伴发热,口苦,大便干结。查体:T38℃,P98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双侧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舌黄腻,脉濡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6.5×109/L,中性粒细胞75%。尿常规:WBC+++/HPRBC++HPPRO(++)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癃闭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伴发热,腰痛5.

现病史:患者于5天前因劳累后出现小便频急、灼痛,未予注意,现因症状加重而来诊。现症:小便短数,灼热刺痛,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腰部疼痛,伴发热,口苦,大便干结。10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异常。

辨病辨证依据: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诉,可诊断为淋证;小便短数,灼热刺痛,其病位在膀胱;小便短数,灼热刺痛,色黄赤,大便干结,舌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数,灼热刺痛,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湿热之邪侵及于肾则腰部疼痛;湿热内蕴,邪正相争则发热,口苦,热结大肠则大便干结;总属湿热蕴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

鉴别诊断:淋证与癃闭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诊断:

中医诊断:淋证

中医证型:热淋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扁蓄10g瞿麦10g车前子包煎15g滑石包煎9g通草15g山栀子10g大黄后下10g甘草10g(10)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6

王某某,男,46岁,已婚,职员。2007218日初诊。

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喜饮水,夜间尤觉明显,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尿糖阳性,具体不详,未正规治疗。1个月前症状加重,口干舌燥,饮水明显增加,同时尿量增多,夜尿45次,伴大便次数多,质稀不成形,精神不振,乏力,体重下降,遂来院就诊。父母健在,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T:37. 2℃,P:100次/分,R:20次/分,BP:135/85 mmHg。神志清,形体消瘦,舌淡红,苔白,脉弱。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9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 mmol/L,血清总胆固醇7 mmol/L,血清甘油三酯3.3 mmol/L,尿常规:尿糖(+++)尿蛋白(-)。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口渴证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王某性别:男 年龄:48岁 职业:职员婚况:已婚

主诉:多尿、多饮10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自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喜饮水,夜间尤觉明显,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尿糖阳性,具体不详,未正规治疗。1个月前症状加重,口干舌燥,饮水明显增加,同时尿量增多,夜尿4~5次,伴大便次数多,质稀不成形,精神不振,乏力,体重下降,遂来院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可诊断为消渴;以食数为主,可诊断为中消。口干舌燥,乏力消瘦,便溏,舌淡红,苔白,脉弱,为气阴两虚之象;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量增多,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肌肉失于濡养,故见乏力消瘦,便溏。总属气阴亏虚,机体失养。

鉴别诊断:本病可与口渴症相鉴别,后者表现为口渴饮水,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此类口渴可随其所患病证不同出现相应临床证候,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表现。

诊断:

中医诊断:消渴中消

证型诊断:气阴亏虚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

人参20g    茯苓20g    白术12g    葛根9g  甘草6g    藿香9g    木香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7

邢某某,男,38岁,工人,20073208点就诊。

主诉:右胸胁部出一条形红斑,其上有成簇水疱,剧烈疼痛5个小时。

患者自诉平时常饮酒抽烟,昨日无任何原因,稍感头重身倦,自测体温为37.5℃,未予重视。于当夜凌晨3点左右,觉右侧胸胁部出现疼痛感,查看该处皮肤无任何异样,随后疼痛继续加重,如针刺火烧,大约于清晨5点钟在该疼痛处出现1条形红斑,其上有密集成群如绿豆大小水疱,随前来就诊。

检查:患者右侧胸胁部一3.5×7厘米条形潮红斑,延至腋下,其上有密集成簇水疱,疱壁紧张,呈单侧沿神经走向分布,宛如蛇形,病人痛苦面容。同时自觉口苦咽干唇燥,烦躁易怒,便秘溲赤 ;舌质深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写出(共40分):

证候分析(10分)、辨证要点(10分)、

诊断(5分)、鉴别诊断(5分)、治疗(10分)。

参考答案:

证候分析:(10分)

因平素嗜食烟酒辛辣,导致湿热火毒内生,郁于肝胆,循经发于体表;或因湿热内盛,外感风热承袭,两邪相搏,蕴于肌肤而发,故早期出现头重身困,体温升高;胸胁为肝胆经脉巡行部位,故皮损发于胸胁;病性属于湿热火毒,阻塞经络,故皮损见潮红斑与成群水泡,疼痛剧烈;口苦咽干唇燥,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均为肝胆湿热之象。西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辨证要点:(10

红斑基础上见密集成簇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单侧带状分布,宛如蛇形,痛如火烧针刺;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5):

中医诊断: 蛇串疮 证型:肝经湿热

西医诊断: 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5):热疮

部位:皮肤粘膜粘界处; 形态:群集性水疱;

症状:自觉热痒疼、敏感;可自愈,但极易复发。

治疗(10

1)中医内治法:清泻肝胆,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木通 车前 泽泻 当归 生地 甘草

加紫草、板蓝根、元胡。

2)外治法: 清凉乳剂,三黄洗剂或板蓝根马齿苋煎液湿敷。

试题8

王某,女,28岁,教师,已婚。2009926日初诊。

既往月经规律57/2832天,量中等,色红,无血块,孕11,带宫内节育器避孕。近半年来嗜食辛辣,经常口舌生疮,经乱无期,或量多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此次阴道流血自91日开始,出血量多于平时月经量,色深红,质稠,5天后血量明显减少,淋漓不断,至今未止,伴口渴烦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患者无其他急慢性疾病及服用激素病史。检查:尿妊娠试验阴性,子宫附件正常。

既往史、个人史、生活史、家族史无特殊。

答题要求:

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纸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症鉴别:请与经期延长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根据患者半年来经乱无期,阴道出血26天淋漓不止,周期、经期和经量均发生紊乱,诊断为崩漏。据血色深红,质稠,伴口渴烦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辨为血热证(实热证)。嗜食辛辣,日久化火,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致成崩漏。(10分)

中医病症鉴别:经期延长者,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在7天以上,半个月以内,经量也基本正常。而崩漏出血则无规律,周期、经期和经量均发生紊乱。(5分)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崩漏(5分)

中医证候诊断: 血热证(实热证)(5分)

中医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崩(5分)

方 剂: 清热固经汤或固经汤加减(5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5分)

黄芩15g   栀子12g   生地黄9g   阿胶10g(烊化)

地榆15g   藕节15g   陈棕炭12g   龟板9g(先煎)

地骨皮15g  生甘草6g 牡蛎30g(先煎)

3剂,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00ml,每日2次,早晚分服。

试题9

朵朵,男,六岁。20153月初诊。发热一天伴咽喉微痛,精神尚好,家长未予处理,嘱其多喝水。今晨起发现朵朵左侧耳下肿大,触之有痛感,边缘不清,张口不利,咀嚼不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纸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症鉴别:请与发颐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根据发热,耳下腮部肿痛,可诊断为痄腮。邪毒侵袭卫表,故可见早期发热不甚、咽喉微痛。邪毒进一步侵犯少阳经脉,滞于耳下腮部,导致经气不利,气滞血瘀,可见耳下腮部疼痛、张口不利,咀嚼不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之征。10分)

中医病症鉴别:痄腮又被称为流行性腮腺炎,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一年四季均可,冬春易于流行;发颐是化脓性腮腺炎,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5分)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痄腮5分)

中医证候诊断:温毒在表5分)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5分)

方剂:银翘散加减加减5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5分)

二花10g  连翘10g  玄参10g  牛蒡子9g

薄荷5g   夏枯草9g  僵蚕6g   甘草5g

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180ml,分三次口服。

实训项目三 中药识别


辨认60种常用中药饮片,并掌握其功效。

1、中药辨识一(19种):麻黄、细辛、辛夷、薄荷牛蒡子、蝉蜕、菊花、石膏、栀子、夏枯草决明子、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黄、芒硝番泻叶

2、中药辨识二(21种):路路通、木瓜、狗脊、砂仁、茯苓、薏苡仁、车前子、肉桂、丁香、陈皮、山楂、麦芽槟榔、大蓟、槐花、侧柏叶川芎、延胡索、桃仁、红花、鸡血藤

3、中药辨识三(20种):半夏、川贝母、浙贝母、苦杏仁、白果、酸枣仁、石决明、牡蛎、钩藤、天麻、桔梗、甘草、麦冬、女贞子、肉苁蓉、百合、五味子、乌梅、山茱萸、芡实

一、实验实训指导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授课教师在中药实验室讲授中药饮片的基本辨认识别知识,学生采用手摸、眼看、口尝(教师指导下)、鼻闻等方法,使学生具备识别常用60余种中药饮片的辨认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地说出药名,分类(所属章节)及功效。

2.注意事项

采用手摸、眼看、口尝(教师指导下)、鼻闻等多种方法辨别。

二、实验实训操作流程

在上述常用中药饮片中随机选取,每位学生辨认5种药材,说出药名,并说出分类(所属章节)性味、归经、及功效。

三、考核评分标准

每位学生辨认5种药材(共100分):

1、药名正确,每1种药4分,共20分;

2、分类正确,每1种药4分,共20分,(其中仅说出哪一章的给2分,说出哪一章哪一节的4分)

3、性味正确,每1种药4分,共20分(药性2分,药味2分);

4、归经正确,每1种药4分,共20分;

5、功效正确,每1种药4分,共20分。















实训项目四 处方书写

中医处方的规范书写及下列80首方剂的药物组成、用量、用法、功效、主治、用药禁忌等:

一、实验实训指导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中医处方,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并能熟背方歌。

2.注意事项

正确书写中医处方、处方项目填写完整

二、实验实训操作流程

从所给方剂中随机抽出一首,能正确写出其组成、主治,处方项目填写完整。

三、考核评分标准

(一)患者基本信息(应填写完整,共40分。前7项每项各4分,第8项共12分,各6分)

1、费别:医保 新农合 其它

2、姓名:

3、性别:男 女

4、年龄:

5、科别:

6、住院(门诊)号:

7、日期: 年 月 日

8、临床诊断:应写出病名、证型。

(二)在“Rp”处写出方剂的组成药物和用量。(满分50分。其中药物40分,少写一味扣5分;药物可写出常规用量,且为整数、用“g”表示者给10分,少写一个扣1分。)

1、处方练习一(20首)

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

泻下剂:大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牡丹汤;

和解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青蒿鳖甲汤;

2、处方练习二(21首)

祛暑剂:香薷散、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炙甘草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肾气丸;

安神剂: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3、处方练习三(20首)

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注:此三方剂不要求药物组成);

理气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小蓟饮子、黄土汤;

治风剂: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4、处方练习四(19首)

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增液汤、麦门冬汤;

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消食剂:保和丸、健脾丸;

驱虫剂:乌梅丸。

(三)写出调剂数量、用法(满分5分,各25分。)

(四)在“医师”处签名(5分)





































实训项目五 脉诊

一、实验实训指导

1.实验目的和要求

定位准确、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正确。

2.注意事项

注意定位与布指、时间、体位、运指。

二、实验实训操作流程

1.定寸口部位

2.三部九候

3.寸口分候脏腑

4.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时间(2)体位(3)定位与布指。(4)运指:举法、按法、寻法、总按、单按。5.正常脉象的特点。

三、考核评分标准

1.定寸口部位(要求:定位准确,并用语言描述)

寸口——位于两手腕横纹后1寸,桡动脉搏动处。(5分)

2.三部九候——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处(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有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各可施行浮、中、沉三候。即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10分)

3.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5分)

4.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正确。60分)

1)时间:“诊法常以平旦”,即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起床,未进食、未活动,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min左右,待内外宁静时,再进行脉诊,以减少各种干扰因素。诊脉不少于50次脉搏搏动谓“五十动”,常不少于lmin,一般以3min左右为宜,应特别注意脉象的均匀度,时间过短不易诊出,以免在中医辨证过程中产生漏诊或误诊。(10分)

2)体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身体靠近诊察桌边,左(或右)手臂自然伸出,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背部垫上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以保证气血的流畅和脉象的正常显现。若患者取仰卧位,则手臂自然伸直,外展80°,其余同坐位。反之,任何可影响人体气血正常运行的体位,均难以获取真实的脉象指感特征。(10分)

3)指法:(40分)

①定位与布指:定位是医者在诊脉时应选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指尖与指腹交界处,与指甲两交线之间部位),以右(或左)手中指按在患者腕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定“关’部,再以食指按在“关”前(远心端)定“寸”部,无名指按在“关”后(近心端)定“尺”部。(10分)

布指为医者手指微屈,三指手指指端平齐,略呈弓形倾斜,与患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是不合适的),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应根据被测者手臂长度而定,长者宜疏,短者宜密。

如图:(10)

②运指:指医者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如图:(20分)

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亦称“浮取”。

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亦称“沉取”。

寻法: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之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移以细细体察脉象。用力不轻不重,按之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单按:分别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特征。

几种指法临床可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5.正常脉象的特点(要求:语言表述准确。20分)

脉位:不浮不沉,沉取不绝

脉次:一息45至,节律一致

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

脉势:从容和缓,流畅有力

附:平脉模式示意图
























实训项目六 舌诊

淡红舌、红舌、紫舌、绛舌、淡白舌、裂纹舌、胖大舌、齿痕舌、肿胀舌等20

一、实验实训指导

1.实验目的和要求

说出每种舌象的特征和主病。

2.注意事项

从舌色和舌质方面描述

二、实验实训操作流程

(一)望舌方法

1.伸舌姿势:

1)嘱患者自然地将舌伸于口外;

2)舌体放松;

3)舌面伸展;

4)舌尖略向下,充分暴露舌体。

5)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面气血流行,引起舌色的变化。

2.顺序:

1)一般先看舌苔、后看舌质;

2)依次按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顺序查看。

(二)在20种常见舌象图片中随机抽取5种,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其特征和主病。

三、考核评分标准

每种舌象20分,识别正确10分,说出主病5分,说出舌象特征5分。


       

1号图片             2号图片            3号图片


   

4号图片           5号图片           6号图片


   

    7号图片              8号图片             9号图片

   

    10号图片             11号图片              12号图片


 

13号图片           14号图片             15号图片


     16号图片            17号图片           18号图片


     

        19号图片           20号图片



附表:舌象参考答案

舌象参考答案


图片编号

舌象名称

主病

1号图片

裂纹舌

高热伤津,阴虚火旺

2号图片

花剥苔

胃气不足

3号图片

焦黄苔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4号图片

淡紫舌(胖大、苔少)

阳气虚竭,胃气大虚

5号图片

齿痕舌

阳气虚

6号图片

黄腻苔

湿热蕴结,宿食积滞

7号图片

瘦薄舌(黄厚苔、少津)

阴津不足,实邪壅滞化热

8号图片

淡白舌(胖大、苔白)

血虚,阳气不足

9号图片

偏剥苔(舌淡红、苔薄白)

胃气虚

10号图片

黄厚腻苔

湿热阻滞,食积、痰湿郁积化热

11号图片

镜面舌(舌质暗红)

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12号图片

红尖舌(苔薄白微黄)

湿邪阻滞,郁而化热

13号图片

青紫舌

阴寒内盛,气血阻滞

14号图片

胖大舌(苔薄黄而水滑)

湿热证

15号图片

厚黑苔、红绛舌

热极伤津,实邪壅滞于内

16号图片

短缩舌、苔焦黄而黑

热病伤津,病情危重

17号图片

歪斜舌,苔白而厚腻

中风后遗症

18号图片

黄厚干燥苔

热邪伤津,燥结腹实

19号图片

红瘦舌,薄白苔

阴津不足,虚火内盛

20号图片

腐苔、瘦薄、剥脱

胃气衰败,湿邪上泛




















实训项目七 腧穴定位

一、画经点穴

第一次课: 1、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

2、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承浆。

3、手太阴肺经、穴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二次课4、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商阳、三间、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肩髃 、迎香。

5、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内庭。

第三次课:6、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7、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通里、阴郄、神门。

8、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后溪、天宗、颧髎、听宫。

第四次课:9、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睛明、攒竹、肾俞、委中、承山、昆仑、至阴。

10、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11、手厥阴心包经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

第五次课:12、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中渚、外关、支沟、翳风、耳门、丝竹空。

13、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瞳子髎、听会、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第六次课:14、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大敦、行间、太冲、期门。

15、经外奇穴:太阳、印堂、四缝、胆囊、球后

选用最准确的取穴方法,尽量使用体表标志法和骨度分寸法取穴。

二、腧穴定位

腧穴定位1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尤其用于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及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

2.孔最 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l寸。

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 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Shàoshāng, LU 11) 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

6.商阳 井穴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l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操作】直刺05l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歪;③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②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②口眼歪斜;③耳聋,耳鸣,聤耳。

【操作】直刺05l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①头痛;②目眩,目痛。

【操作】平刺05l寸。

1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直刺 l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郄穴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

【主治】①膝肿痛,下肢不遂;②急性胃痛,乳痈,乳痛。

【操作】直刺 l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见图3-21)。 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操作】向后内斜刺05l寸。

18.足三里 合穴;胃之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诸疾;②下肢痿痹;③心悸,高血压,癫狂;④乳痈;⑤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用,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 l15寸。

20.丰隆 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癫狂;②咳嗽痰多;③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l15寸。

21.内庭 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②热病;③胃病吐酸,腹泻,痢疾,便秘;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腧穴定位2

(四)足太阴脾经

2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

【操作】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心悸,失眠,高血压;④下肢痿痹;⑤阴虚诸症。

【操作】直刺 l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郄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②腹痛,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操作】直刺 l15寸。

25.阴陵泉 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见图3-27)。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操作】直刺 l15寸。

(五)手少阴心经

27.通里 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 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 心悸,怔仲;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

28.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变;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六、手太阳小肠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29.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l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l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诸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 l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七)足太阳膀胱经

32.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目闰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③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②鼻塞;③癫狂痫,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肺之背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

35.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症;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寸。

36.胃俞 胃之背俞穴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斜刺0508寸。

37.肾俞 肾之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腰痛;②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带下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l寸。

38.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

【操作】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患;②小便不利,遗精,疝气;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 l15寸。

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操作】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操作】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直刺12寸。 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经穴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操作】直刺0508寸。 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③腰腿酸痛。

【操作】直刺0305寸。

45.至阴 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腧穴定位3

(八)足少阴肾经

46.涌泉 井穴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①昏厥,中暑,癫狂痫,小儿惊风;②头痛,头晕,目眩,失眠;③咳血,咽喉肿痛,喉痹;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⑥足心热。急救要穴之一。

【操作】直刺0.50.8寸。降邪宜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②咳嗽,气喘,咳血,胸痛:③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④月经不调,遗精,阳痿;⑤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直刺0.50.8寸。

48.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①失眠,癫痫;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直刺0.5 0.8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49.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呕吐,呃逆,③胁痛,胁下痞块;③中风,失眠,眩晕,郁证,癫狂痫,偏头痛;④热病;⑤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50.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呕吐,口臭;③胸胁满痛:④喜笑悲恐,癫狂痫;⑤臂、手挛痛。

【操作】直刺0.30.5寸。

51.中冲 井穴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①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②热病。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为急救要穴之一。

(十)手少阳三焦经

52.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③瘰疬,胁肋痛;④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直刺0.51寸。

53.支沟 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①便秘;②耳鸣,耳聋,暴喑;③瘰疬,胁肋疼痛;④热病。

【操作】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乳突前下方与耳垂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②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③瘰疬。

【操作】直刺0.51寸。

(十一)足少阳胆经

55.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等内风为患者;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耳聋,口眼歪斜等外风为患者;③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③瘰疬。

【操作】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②遍身风疹。

【操作】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见图3-84)。

【主治】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胆腑病;②膝肿痛,下肢痿痹、麻木;③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

5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绝骨)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主治】①痴呆,中风,半身不遂;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0.8寸。 十二、足厥阴肝经

60.行间 荥穴

【定位】足背,当第一、二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①中风,癫痫;②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③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⑤胸胁满痛;⑥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61.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②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③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④胁痛,腹胀,呕逆,黄疸;⑤癃闭,遗尿:⑥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62.期门 肝之募穴

【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胸胁胀痛,乳痈;②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③奔豚;④伤寒热入血室。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腧穴定位4(十三)督脉

63. 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遗精,阳痿。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 命门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 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③癫狂痫,小儿惊风;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66.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中风,痴呆,癫狂痫,癔病,瘈疭;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③惊悸,失眠,健忘;④脱肛,阴挺,腹泻。

【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67. 神庭

【定位】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癫狂痫,中风;②头痛,目眩,失眠,惊悸;③目赤,目翳,鼻渊,鼻衄。

【操作】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 头的中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68. 水沟 人中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癔病,癫狂痫,急慢惊风;②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③闪挫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为急救要穴之一。

(十四)任脉

69. 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②遗精,阳痿,不育;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 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②少腹疼痛,腹泻,痢疾,脱肛,疝气;③五淋,便血,尿血,尿闭,尿频;④遗精,阳痿,早泄,白浊;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 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⑥水肿,气喘。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 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①阳气暴脱,形寒神惫,尸厥,风痫;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③水肿,鼓胀,小便不利。

【操作】一般不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法。

73.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疳疾,黄疸;②癫狂痫,脏燥,尸厥,失眠,惊悸,哮喘。

【操作】直刺11.5寸。

74. 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嗝,呃逆;②产后乳少,乳痈。

【操作】平刺0.30.5寸。

(十五)经外奇穴

75.四神聪

【定位】在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②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77.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78.定喘

【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79.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80.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实训项目八 针刺技术

毫针操作技术: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安排适当体位,按照定穴、消毒、选针、持针、进针、行针(基本手法)、出针的步骤进行操作。

消毒

包括针具器械消毒(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医者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的消毒。

  进针法 依次做如下进针法:

1、印堂—提捏进针:选1寸毫针,刺入0.50.8寸。

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2、曲池—指切进针:选1.5寸毫针,直刺11.2寸。

左手拇指甲切掐穴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3、合谷—单手进针:选1寸毫针,直刺0.50.8寸。

4、天枢—舒张进针:选1.5寸毫针,直刺11.2寸。

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5、足三里—夹持进针:选2寸毫针,直刺11.5寸。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23分,并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行针法 在曲池穴依次进行提插行针、捻转行针,各8

出针 从上到下依次出针。

行针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一、实验实训指导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正确选择和使用毫针。

2.注意事项

持针稳固,不向下滑;保持针身垂直,不打弯;提插的幅度和频率均匀;捻转角度、频率适中,严禁单向捻针。

二、实验实训操作流程

1、检查针具及各项用品;

2、穴位定位准确(主考老师指定一穴位);

3、消毒方法正确,操作熟练;

4、针刺手法正确,操作熟练;

5、行针手法正确,操作熟练;

6、出针手法正确,操作熟练。

7、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考核评分标准

代号:    项目名称:单手进针针刺操作 考生姓名:

项目

操作要求

分值

扣分依据

扣分

得分

目的

正确选择和使用毫针

5

选择错误扣2



用品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或棉签、75%乙醇、针盘、镊子等

5

少一件扣2



操作步骤

1、检查针具及各项用品

10

未检查扣5



2、穴位定位准确(主考老师指定一穴位)

5

定位错误扣5分,定位不准确扣3



3、消毒方法正确,操作熟练

5

消毒方法不正确,操不作熟练扣3



4、针刺手法正确,操作熟练

10

针刺手法不正确,操作不熟练扣5



5、行针手法正确,操作熟练

10

行针手法不正确,操作不熟练扣5



6、出针手法正确,操作熟练

10

出针手法不正确,操作不熟练扣5



注意事项

1、持针稳固,不向下滑

10

持针向下滑扣5



2、保持针身垂直,不打弯

10

针身弯曲扣5



3、提插的幅度和频率均匀

10

提插的幅度和频率不均匀扣5



4、捻转角度、频率适中,严禁单向捻针

10

捻转角度、频率过大扣5分,单向捻针扣8



总计


100




主考教师: 考试日期:




































实训项目九 艾灸技术、拔罐技术

隔姜灸

考核时间:7分钟之内完成操作。

考核资源:治疗盘、艾绒、姜片、三棱针、火柴(或打火机)、酒精灯、白凡士林、医用棉签、镊子、弯盘、治疗缸,灭火瓶(加适量清水)、纱布(或纸巾)、快速手消毒剂、毛巾、烫伤膏、床帘(或屏风)、生活污物桶、医疗污物桶、模拟病人。

隔姜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选手: 评委老师:  

项目

内容

技术要求

分值

得分

素质要求

(5)

报告内容

报告选手参赛号码及比赛项目(此步骤开始计时)语言流畅1分;态度和蔼,面带微笑1分。

2


仪表举止

仪表大方1分;举止端庄1分。

2


服装服饰

着装符合要求(服装鞋帽整洁0.5分;发不过领0.5分。)

1


操作前

准备

(15)

自身评估

修剪指甲(口述)1消毒双手(七步洗手法)3,戴口罩1

5


评估环境

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口述)1床部件完好,符合操作要求(口述)1必要时遮挡屏风(口述)1

  3


评估用物

用物准备齐全,符合要求1分;摆放合理美观1分。

2


评估患者

核对医嘱1分;解释此次操作的目的及相关事项,征得患者同意使之愿意合作2分;评估艾灸史(询问是否有艾灸史0.5分;无艾灸史的嘱患者放松,消除紧张心理1分;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口述施灸部位的皮肤有无瘢痕、丘疹等皮肤异常情况0.5分)。

5


操作

步骤

(60)

核对、解释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1分;核对床号、姓名1分;取得患者配合1分;关闭门窗1分;注意保护隐私1分。

5


制作艾炷

准备姜片

制作艾炷:制作二个艾炷,艾炷直径(1±0.2cm);高(1±0.2cm),每个艾炷6分,总计12分。(标准不合格者酌情扣分)。准备姜片:生姜切大小适宜(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1分;中间以三棱针刺数孔1分。

14


安置体位

安置合理的体位—仰卧位(根据施灸部位)

2


暴露施灸部位1分;注意保暖2分。

3


穴位选取

遵照医嘱取中脘穴,口述中脘穴的位置5分(位于人体上腹部1分,前正中线上2分,当脐中上42分);定位中脘穴的位置准确者5分。

10


施灸方法

涂少量凡士林于施灸部位(穴位)2分;放置已做好的鲜姜片于其上方1分。

3


放置艾炷于鲜姜片上2分;点燃施灸3分。

5


操作中注意观察患者表情1分;观察局部皮肤情况,以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2分;询问患者的感受5分;如有痛感,可移开姜片片刻,待痛感消失后复灸2分。

10


艾炷燃至2/5左右时,更换另一壮继续灸 3分;一般灸57壮或根据医嘱而定2分(口述)。

5


2分钟内,艾炷燃至2/5左右时,施灸完毕2分,达不到者或超时者酌情扣分;取下艾炷及隔物1分。

3


操作后

处理

(10)

安置患者

清洁局部皮肤1分;协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单位1分。

2


询问有无需要,将呼叫器放于患者易取处2分;交代灸后注意事项1分(要在语言沟通上体现出来)。

3


整理用物

整理用物(按医用垃圾分类处理)2

2


洗手1分;记录2分。(此步骤计时结束)

3


综合评价

(10)

熟练程度

程序正确1分;施灸动作规范1分;操作熟练1分;无烫伤和衣物烧损2分。

5


人文关怀

护患沟通有效2分;解释符合临床实际1分;操作过程体现人文关怀2分。

5


总 分


100


备注:操作中如发生皮肤烫伤扣20分,衣物如有烧损扣10分。










拔罐技术


一、实验实训指导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正确选择火罐的大小,熟练操作闪火法拔罐。

2.注意事项

注意清洁消毒;拔罐可以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和出血点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拔罐过程中注意燃烧的乙醇不要滴落在皮肤或衣物上,造成烧伤或烫伤;一般拔罐后3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二、实验实训操作流程

1、检查各项用品及火罐口的光滑度及是否漏气

2、拔罐部位选择正确

3、选用95%乙醇,点燃酒精灯,暴露施术部位,能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所拔罐的部位正确选择罐的大小和数量

4、利用闪火法将火罐正确熟练的拔在施术部位上

5、能依据具体情况掌握留罐的时间

6、起罐的方法正确熟练,患者无痛感

三、考核评分标准



























代号: 项目名称:拔罐法(闪火法) 考生姓名:

项目

操作要求

分值

扣分依据

扣分

得分

目的

正确选择火罐的大小,熟练操作闪火法拔罐

5

火罐大小选择错误扣2



用品

各种规格的玻璃罐、酒精灯、95%乙醇、75%乙醇、消毒棉球、镊子、火柴等

5

少一件扣2



操作步骤

1、检查各项用品及火罐口的光滑度及是否漏气

10

未检查扣5



2、拔罐部位选择正确

5

部位选择不正确扣3



3、选用95%乙醇,点燃酒精灯,暴露施术部位,能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所拔罐的部位正确选择罐的大小和数量

10

乙醇选择不正确扣3分,罐选择不正确者扣3



4、利用闪火法将火罐正确熟练的拔在施术部位上

10

操作不熟练扣6



5、能依据具体情况掌握留罐的时间

10

不能依据具体情况掌握留罐的时间扣5



6、起罐的方法正确熟练,患者无痛感

10

操作不熟练扣5



注意事项

1、注意清洁消毒

10

不清洁消毒者扣5



2、拔罐可以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和出血点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

10

不能够清楚的解释拔罐过程中的不适感扣4



3、拔罐过程中注意燃烧的乙醇不要滴落在皮肤或衣物上,造成烧伤或烫伤

10

如造成烧伤或烫伤此项考核不及格



4、一般拔罐后3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5

此项不交代折扣3



总计


100




主考教师: 考试日期:







实训项目十 推拿技术

常用推拿手法操作:㨰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推法、按法、拿法、拍法、拨法、摇法、拔伸法、扳法等。

具体部位:

滚法:模特取俯卧位,背部一侧肺俞至胃俞。

一指禅推法:模特取俯卧位,背部一侧肺俞至胃俞。

揉法:模特取俯卧位,叠掌按揉背部一侧肺俞至大肠俞。

摩法:模特取仰卧位,顺时针掌摩腹部。

推法:模特取俯卧位,掌推一侧肺俞至胃俞。

按法:模特取俯卧位,叠掌按背部一侧肺俞至大肠俞。

拿法:模特取坐位,拿双侧肩部,重点拿肩井。

拍法:模特取俯卧位,双手交替拍腰背部。

拨法:模特取俯卧位,拇指拨一侧竖脊肌。

摇法:模特取坐位,托肘摇一侧肩关节。

拔伸法:模特取坐位,端提拔伸颈部。

扳法:腰部斜板操作。


滚法

一、定义: 用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以腕关节的伸屈动作与前臂的旋转运动相结合,使小鱼际与手 背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的手法,称为滚法。

二、动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略前屈外展,使肘部与胸壁相隔一虎口距离。 2、肘关节屈曲,约130150度。  3、腕关节放松,伸屈的幅度控制在120度,腕关节屈约80度,伸约40

三、注意事项  1.起始动作:手指自然弯曲如握空杯状,置于沙袋上。站姿:前丁后八。 2.方向:前后左右斜45度 频率:120160次每分钟。 3.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  4.操作时手法的加力来自:1)上身前倾所增加的力。2)伸直肘关节增加手法的压力。

四、临床应用:  1.特点:接触面积广,压力大  2.临床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地方。 3.具有活血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  4.常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五、相关手法  1、掌指关节滚法: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 2、指间关节滚法:指间关节作为着力点。 3、前臂滚法:前臂尺侧作为吸定点。 这四个手法都要求放松,除吸定点外其余大致相同。 指间关节滚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辅助手法,该流派的传人丁季峰改良了该手法,发展为小鱼际滚法,创立了滚法流派。滚法流派最大的特点是滚法操作配合被动动作。

一指禅推法

一、定义 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的作用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二、动作要领 1、沉肩:肩关节放松  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使肘尖于最低点,肘尖距胸壁2厘米,约3个拳头的距离。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曲,在保持腕关节放松下,尽量使腕关节悬曲90度。 4、掌虚:手掌部与其余四指放松,自然弯曲。  5、指实:拇指自然着力,使拇指罗纹面吸定于一点,不可摩擦。

三、注意事项  1、起始动作: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盖住拳眼,拇指吸定。 2、力量来源:放松的力。 3、频率:每分钟120160 4、移动:紧推慢移。

四、临床应用  1、临床特点: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功力集中,深透性强,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 2、具有舒经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等功能。  3、临床上以颈项部、四肢关节部位以及头面部、胸腹等常用。尤以经络穴位为佳,即所谓循经络,推穴道。因此,凡是经络阻滞、气血失调、营卫不和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所致的病症均可应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各科的多种疾患,尤以治疗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酸痛等症见长。

揉法

一、定义 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罗纹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手法,称之为揉法。

二、分类、操作  1、大鱼际揉法:沉肩,垂时,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大拇指内收,其余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腕部作主动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2、掌根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以掌根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作小刺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全)掌揉法是以整个手掌掌面着力,操作术式与掌根揉法相同。   3、中指揉法: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微屈,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以肘关节为支点,腕部作主动运动,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运动,频率每分钟160次左右。  4、三指揉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三指罗纹面着力,拇指揉法是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微悬。拇指及前臂部主动施力,使拇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作轻柔的环旋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三、动作要领  1、所施压力要小。《厘正按摩要术》¡°揉以和之¡­¡­是从摩法生出者¡±。 2、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  3、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  4、大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四、注意事项: 揉法应吸定于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不能在体表上有摩擦运动。操作时向下的压力不可太大。

五、适用部位: 大鱼际揉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胸胁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等面积大且平坦的部位;掌揉法常用于院腹部;中指揉法,拇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俞穴,小儿推拿常用;三指揉法常用于小儿颈部。

六、临床作用: 主要适用于院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头痛、眩晕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院腹胀痛,可掌揉或大鱼际揉腹部;胸闷胁痛,可沿任脉或肋间隙用大鱼际揉法操作;腰痛可掌根揉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头痛,眩晕可指揉印堂,上星,神庭。太阳等穴;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可三指揉颈部。揉法用于腹部或治疗小儿病症时,常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揉动方向。以上各病症于各部位所施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常与按揉法、摩法。按法。拿法筹手法配合应用于各病症所施部位。 揉法常用于头面部和腹部保健。除大鱼际揉法外,均应降低手法频率,一般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摩法

一、定义 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称为摩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

二、操作  1、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腕关节略屈,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放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或直线往返摩动。

三、动作要领  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屈曲约4060度左右。  2、指摩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时则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厘正按昆要术》: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  4、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临床一般以环摩应用较多,直摩还用相对较少。就环摩而言,传统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宜逆时针方向摩动。

四、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摩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压力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圣济总录》: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取之。揉法和摩法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摩擦,不带动皮下组织。不过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操作,揉中兼摩,摩中兼揉。揉法刺激轻柔,为加强刺激,临床上常和按法结合使用而成按揉法。

五、临床应用    1、运用部位全身各部。以腹部应用较多。  2、主要用于院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痢疾,阳萎,遗精,外伤肿痛等病症。 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胃肠道疾患可摩中院,天枢。

推法

一、定义 以指,掌,拳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成人推法以单方向直线推为主,又称平推法。

二、分类、操作  1、指推法:包括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和三指推法。  (1)拇指端推法: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2)拇指平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以助力,腕关节略屈曲。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其食指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拇指罗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挠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渐伸直。  (3)三指推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指端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腕关节略屈。前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腕关节及掌部使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三指向指端方向做单向直线推进。  2、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时。前臂,腕,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  3、拳推法: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劲伸直,肘关节略屈。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4、肘推法:屈时,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时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

三、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  2、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要平稳适中。 3、单向直线推进。  4、拳,肘推法宜顺肌纤维走行方向推进。  5、拇指端推法与拇指平推法推动的距离宜短,属推法中特例。其它种推法则推动的距离宜长。

四、注意事项  1、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  2、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红花油等润滑。 3、不可歪曲斜推。

五、适用部位 全身各部。指推法适于头面部,颈项部,手部和足部,尤以足部推拿为常用;掌推法适于胸腹部。背腰部和四肢部;拳推法适于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适于背部,腰部脊柱两侧。 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胸闷胁胀,烦躁易怒,腹胀便秘,食积,软组织损伤等病症。

按法

一、定义 以指或掌按压体表,称按法。包括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二、分类、操作  1、指按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度。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3、掌根按法、肘尖按法、足按法等

三、动作要领  1、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度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指也容易支撑助力。  2、掌按法应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用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  3、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  4、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深部。 5、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四、注意事项  1、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连续手法操作。  2、不可突施暴力。无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手法操作忌突发突止,暴起暴落,同时一定要掌握好患者的骨质情况,诊断必须明确,以避免造成骨折。

五、适用部位 指按法适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络,穴位常用;掌按法适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以及胸部,腹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六、临床应用 按法常用于头痛,腰背痛,下肢痛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头痛,可指按鱼腰。头维。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以通经活脉,安神定痛,可配合拇指按揉法按揉上述穴山腰痛。下肢部疼痛,可掌按背部或腰部。

拿法

一、定义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称为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

二、操作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它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提捏并施以揉动。

三、动作要领  1、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着力,不能用指端内扣。  2、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复合手法,含有捏,提,揉这三种成分。 3、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感。

. 注意事项 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

五、适用部位 颈项部,肩部,四肢部和头部等。

六、临床应用 拿法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临床应用比较广泛。颈椎病,可拿颈项部,肩井部及患侧上肢,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可与颈项部捏法,按揉法等配合使用;运动性疲劳,可自四肢近端拿向远端,具有松肌舒筋,止痛除酸的作用,常与四肢部捏法,揉法,抖法等配合应用;头痛恶寒等外感表证,可拿风池,颈项部,肩井及头部,以法风散寒,多与抹头面,颞部扫散等方法配合使用。 拿风池穴:具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的功效。 拿肩井:具有祛风散寒、调和气血的功效 拿颈项部: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明目的功效。 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经络、松解痉挛的功效。






实训项目十一针灸技术应用

感冒、咳嗽、喘证、哮病、心悸、胸痹、胃痛、泄泻、眩晕、头痛、不寐、淋证、痹证、消渴、内伤发热

1、头痛

1)外感头痛

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

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 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2)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

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②虚证

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

肾俞、悬钟。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 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偏头痛

治法 熄风化痰,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天柱、率谷、角孙。

操作 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行较强刺激的泻法。诸穴均用泻法。

2、痹证

治法 通痹止痛。取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痛痹、着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

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3、眩晕

1)实证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泄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加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4、不寐

治法 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经穴为主。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 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

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

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操作 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病情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

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分布在督脉上,督脉入络脑,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聪镇静安神。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司眼睑开合,因此,可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5、心悸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官;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法。

方义 心包经络穴内关,郄穴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以宁心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以心之募穴巨阙,可益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诸穴配和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6、感冒

治法 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

香;气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

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刺络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方义 太阴、阳明为表里经,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可疏散风邪以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2.其他治疗


推拿


7、咳嗽

1)外感咳嗽

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操作 毫针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火罐。

方义 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合谷与列缺, 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取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2)内伤咳嗽

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

配穴 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操作 主穴用平补平泻法,或配用灸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内伤咳嗽,肺阴损耗,肺失清肃,取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令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8、哮喘

1)实证

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 风寒外袭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阻肺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

操作 针用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

方义 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局部取气之会穴膻中,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 肺气不足者,加气海;肾气不足者,加阴谷、关元。

操作 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可酌用灸法或拔火罐。 方义 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肾俞补之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元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9、胃痛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操作 足三里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运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方义 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10、泄泻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操作 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操作 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能健脾益胃。

11、消渴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俞穴、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上消取手太阴、手少阴经为主;中消取足阳明、足太阴经为主;下消取足少阴、足厥阴经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配穴 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操作 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方义 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肺俞培补肺阴,肾俞、太溪滋补肾阴。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脾俞健脾而促进津液的化生。









实训项目十二 体格检查

血压的测量

一、实训指导

1.目的和要求:

正确规范的测量血压,并能对血压的正常与否做出判断。

2.仪器或设备:

血压计、诊断床。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测量前,应先检查血压计有无破损,水银柱血压计的水银必须足量,刻度管内的水银凸面正好在刻度“0’处;所使用标尺必须垂直,还要看水银是否溢出。

  患者测量血压前,须休息片刻,采取坐位、卧位均可,一般露出右上肢至肩部(衣袖太紧者应脱下衣服),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平放。

  将血压计平放在桌上或床上,与被测者的心脏位置平行。先驱除袖带内的气体,再平整松紧适宜地将其缠绕在肘窝上3厘米处。测量者戴上听诊器,在摸到肱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放在其上,随即用手指关闭橡皮球囊的气门,快速充气,待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加压30毫米汞柱,然后匀速稳定地放气(放气速度以每秒23毫米汞柱为宜),使水银柱缓慢下降,当听到第一声搏动时,水银柱所指刻度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搏动声继续存在并增大,当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此时水银柱顶端所示的刻度即为舒张压。快速放松气囊阀门,使水银柱回到零点,并记录下所测得的血压读数。

  按第3步操作步骤,重复测量一次血压,一般取两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该次测量所得的血压值,并同时记录下测量日期、时间、地点及活动情况等。测完血压后,应关闭上血压计开关,随即取下气袖带。

二、实训操作流程

1.教师示范操作

2.学生分组练习

3.纠错总结

三、考核评分标准






代号: 项目名称: 考生姓名:

项目

项目总分

操作要求

得分

医德

5

检查前后告知病人(2.5分),关爱病人(2.5分)


正确进行检查

30

1、使用血压计前,先检查汞柱是否保持在零点水平,出气孔是否通畅,有无漏气。(5分)

2、患者半小时内禁烟、禁咖啡,在安静环境下至少休息5分钟。(5分)

3、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上肢一般为右上肢裸露伸直并轻度外展45。。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坐位时约与第四肋软骨同高,卧位时与腋中线同高。(5分)

4、血压计袖带宽约12-14cm,将气袖内气体全部放出,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使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中央位于肱动脉表面。检查者触及肱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搏动上准备听诊(不能塞在气袖下)。然后,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待肱动脉搏动声消失,再升高20-30mmHg后,缓慢放气(2mm/秒为宜),双眼随汞柱下降,平视汞柱表面,根据听诊结果读出血压值。测量过程流畅,读数正确。(15分)


主考教师: 考试日期:


肝脏触诊

一、实训指导

1.目的和要求:

正确规范进行肝脏触诊,并能对肝脏的正常与异常边界范围做出判断。

2.仪器或设备:

诊断床。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后告知病人,关爱病人。

(二)正确进行检查(60分):

1、单手触诊法

2、双手触诊法:(20分)

3、钩指触诊法:(20分)

(三)提问:(30分)

1、正常成人肝脏是否能触及?

2、肝脏触诊发现肿大应注意什么?

二、实训操作流程

1.教师示范操作

2.学生分组练习

3.纠错总结

三、考核评分标准

(一)检查前后告知病人(5分),关爱病人(5分)。

(二)正确进行检查(60分):

1、单手触诊法(20分):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上肢手平伸于躯干两侧,两下肢屈曲,使腹壁尽量放松。嘱被检查者作腹式呼吸, 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10分)自髂前上棘平面开始。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及前正中线的腹壁垂直沿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10分)

2、双手触诊法:(20分)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上肢手平伸于躯干两侧,两下肢屈曲,使腹壁尽量放松。嘱被检查者作腹式呼吸,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而用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触诊的效果。

3、钩指触诊法:(20分)

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触诊时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搭在其前胸下部,右手第25指弯曲成钩状,嘱被检者做深呼吸动作,检查者随吸气而更进一步屈曲指关节,这样指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

(三)提问:(30分)

1、正常成人肝脏是否能触及?

答:正常成人肝脏一般肋缘下触不到,于深吸气时可于肋弓下触及肝下缘,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在腹上角较锐的瘦高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但不会超过剑突根部至脐距离的中上1/3交界处。(15分)

2、肝脏触诊发现肿大应注意什么?

答: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边缘和表面状态、搏动、有无压痛、肝区摩擦感、肝震颤 等。(15分)

肺部听诊检查

一、实训指导

1.目的和要求:

正确规范利用听诊器进行肺部听诊,并能掌握肺部听诊的方法、顺序、内容

2.仪器或设备:

听诊器。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后告知病人,关爱病人。

(二)正确进行检查:

1、 听诊方法、顺序正确:

2、 能表述肺部正常呼吸音的名称及各自听诊部位,能说出肺部听诊的内容( 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罗音、胸膜摩擦音)。

(三)提问:

1、哪些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是正常的?

答:喉头、颈椎67,胸椎12

2、肺气肿听诊结果可能有什么?

答:呼吸音减弱,呼气音延长,罗音。

二、实训操作流程

1.教师示范操作

2.学生分组练习

3.纠错总结

三、考核评分标准

(一)检查前后告知病人(5分),关爱病人(5分)。

(二)正确进行检查(60分):

1、 听诊方法、顺序正确( 30 分):

肺部听诊时,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听诊的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听诊前胸部位沿锁骨中线和腋前线,听诊侧胸部应沿腋中线和腋后线,听诊背部应沿肩胛线。要在上下、左右逐一肋间进行,而且要在上下、左右对称部位进行对比,被检查者微张口作均匀的呼吸,必要时可作较深的呼吸或咳嗽数声后立即听诊。
   2
、 能表述肺部正常呼吸音的名称及各自听诊部位,能说出肺部听诊的内容( 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罗音、胸膜摩擦音)。( 30 分)

(三)提问:(30分)

1、哪些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是正常的?

答:喉头、颈椎67,胸椎12。(15分)

2、肺气肿听诊结果可能有什么?

答:呼吸音减弱,呼气音延长,罗音。(15分)































心脏听诊检查

一、实训指导

1.目的和要求:

正确规范利用听诊器进行心脏听诊,并能掌握心脏听诊的方法、顺序、内容

2.仪器或设备:

听诊器。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后告知病人,关爱病人。

(二)正确进行检查:

1、心脏瓣膜听诊区:

2、听诊顺序:

3、听诊内容:

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无。杂音,无。心包摩擦音,无。

(三)提问:

    1、心尖处听到3级收缩期杂音能否判断有心脏病?

答:不能,也可能是相对性杂音。

    2、听到杂音应注意哪些特点?

答: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影响因素。

二、实训操作流程

1.教师示范操作

2.学生分组练习

3.纠错总结

三、考核评分标准

(一)检查前后告知病人(5分),关爱病人(5分)。

(二)正确进行检查(60分):

1、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20分)

2、听诊顺序:通常从心尖区开始至肺动脉瓣区,再依次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20分)

3、听诊内容:(20

心率,(2分)心律,(4分)心音,(4分)额外心音,无。(4分)杂音,无。(4分)心包摩擦音,无(4分)。

(三)提问:(30分)

    1、心尖处听到3级收缩期杂音能否判断有心脏病?

答:不能,也可能是相对性杂音。(15分)

    2、听到杂音应注意哪些特点?

答: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影响因素。(15分)


实训项目十三 辅助检查

三大常规检查

一、血常规(正确叙述相应数值并解释异常所代表的临床意义)(60分)

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

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10×109/L,新生儿为1520×109/L6个月至2婴儿1112×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按百分比):白细胞分为5类:一是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二是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临床意义不大;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二、尿常规(正确叙述相应数值并解释异常所代表的临床意义)(20分)

正常范围:pH57;比重(SG1.0151.025;蛋白质(PRO)阴性;葡萄糖(GLU)阴性;酮体(KET)阴性;胆红素(BIL)阴性;亚硝酸盐(NIT)阴性;白细胞(LEU)阴性;红细胞(RBC)阴性;维生素C20100mgL

检查介绍:尿液分析仪又称为干化学尿液分析仪。仪器操作简便、快速(最快10s内可完成11种尿液成分的检测)。

临床意义:1pH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增高: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重碳酸盐药、碱中毒。

2.比重参见尿液一般性状检验。

3.蛋白质阳性:见于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以及摄入药物(如奎宁)、磷酸盐、消毒剂。尿pH大于8时,尿蛋白检查可出现假阳性。摄入大量青霉素、尿pH小于4时,则可出现假阴性。

4.葡萄糖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后期等。摄入强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服用维生素C超过500mgL,可出现假阴性。

5.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妊娠剧吐者,以及摄入L多巴、甲基多巴等药物。

6.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疽。摄人酚噻嗪等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mgL、亚硝酸盐、大量氯丙嗪,可出现假阴性。

7.尿胆原阳性:见于溶血性或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时为阴性。摄入磺胺类药、维生素K、酚噻嗪等可出现假阳性。摄入亚硝酸盐、对氨基水杨酸可呈假阴性。

三、大便常规(正确叙述相应检查项目并解释异常所代表的临床意义)(20分)

包括肉眼检查及镜检,肉眼主要观察颜色、性状和硬度。显微镜检查主要要看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虫卵等。

临床意义:粪便一般性状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之一,可初步了解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以及间接判断胃肠、胰腺、肝胆的功能状况。











































实训项目十四 心肺复苏术

一、实训指导

1.目的和要求: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通过人工呼吸配合心脏按压,恢复病人自主呼吸和心跳,挽救病人生命。

2.仪器或设备:

心肺复苏模拟人、治疗车、纱布(一次性2片包装)、弯盘、抢救记录卡、手消毒液、手电筒、笔、有秒针的表、治疗车下备医用垃圾桶和生活垃圾桶。必要时备脚踏垫。

二、操作程序与评分标准

项 目

名 称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

分 值

语言沟通

素质要求

10分)

1、报告姓名及操作项目,语言流畅,态度认真,表情严肃,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2、服装鞋帽整洁,着装符合要求,发不过肩;

3、物品备齐,放置有序,消毒双手(七步洗手法)。

3


2

5


(90)

判断与呼救

10分)

举手示意、计时开始

1、判断意识:轻轻拍打、轻摇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唤患者

2、判断呼吸:患者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口述)

3、触摸大动脉搏动:观察有无大动脉搏动(口述),10秒钟内完成

4、紧急呼救:立即呼叫他人协助,通知医生护士(口述)

2


2

5


1

本项目案例:王芳

“王芳,王芳,能听见我说话吗?能听见我说话吗?”


安置体位
  (5
)

1、立即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

2、双手放于两侧,身体无扭曲(口述)

3、解开衣领腰带暴露患者胸腹部

2


1

2


心脏按压
 
25分)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2、按压方法:两手掌根部重叠,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上半身前倾,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

3、按压幅度:胸骨下陷至少5cm(口述),用力要均匀

4、按压频率﹥100/min(口述),连续按压30

5、按压与吹气之比为30:2(口述)

5


10




5



3


2



开放气道

20分)

1、检查口腔,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取出活动义齿(口述)

2、判断颈部有无损伤,颈部无外伤采用仰头举颏法,颈部有外伤者采用双手托下颌法(口述)

3、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10


8



2



人工呼吸

20分)

1、捏紧患者鼻孔,吸一口气,双唇紧贴并包绕患者口部吹气

2、连续吹气两次,每次不少于1秒,直至患者胸部上抬

3、一次吹气完毕后,观察患者胸部有无向下塌陷后,紧接者做第二次吹气

4、频率1012/分钟(口述)

10


5



3


2


判断复苏效果

5分)

连续操作5个循环后判断患者复苏效果(口述)

1、颈动脉恢复搏动,收缩压>60mmHg

2、自主呼吸恢复

3、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

4、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


1


1

2

1


整理、

记录

(5)

1、患者置复苏体位,穿好衣裤,盖好被子,继续生命支持(口述)

2、整理用物,消毒双手(七步洗手法),记录

(举手示意、报告操作完毕、计时结束)

2


3



口述:病人复苏成功,但呼吸不规则,遵医嘱为病人实施吸氧


实训项目十五穿手术衣、戴手套法

一、实训指导

1.目的和要求:

掌握手术衣、手套的穿戴方法。

2.仪器或设备:

手术衣无菌包、手套无菌包

二、操作程序与评分标准

() 穿手术衣(50)

1.穿衣前姿势正确,即双手握拳于胸前或平端。(10)

2.取手术衣正确。打开无菌包以后,一手抓住手术衣的内面,将手术衣取出。(10)

3.穿手术衣正确。捏住手术衣的衣领,内面向前胸,外面朝外,轻轻抖开,将手平伸入衣袖内。(10)

4.助手在其后方协助系好领部衣带,腰部衣带术者双手交叉递向助手,系于腰部后方。(10)

5.穿好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按无菌原则戴无菌手套。(10)

() 戴无菌手套:(50)

1.开包正确。巡回护士打开无菌包装时,手不能接触里面的手套。(10)

2.取手套正确。刷手后用左手捏住手套的反转部分,将手套取出。(10)

3.戴第一只手套方法正确。左手捏住手套的反转部分,将右手伸入手套内。手不可接触反转以外的部分。(10)

4.戴第二只手套方法。右手四指伸入左手手套的反转部,右手拇指不能接触手套的反转部。帮助左手伸人手套内后,再将反转部分上翻盖住手术衣袖口。(10)

5.穿好手术衣戴好无菌手套以后,双手内平端于胸前或胸前袋内。肩以下、腰以上、双手双臂均为无菌,手术以前不可再接触其他物品。(10)

外科洗手法

1、先用肥皂作一般的洗手后(10分),再用无菌毛刷蘸煮过的肥皂水刷洗手和臂,从手指尖到肘上10cm处,两臂交替刷洗,特别注意甲缘、甲沟、指蹼等处的刷洗(20分)。一次刷完后,手指朝上肘朝下(10分),用清水冲洗手臂上的肥皂水。反复刷洗三遍,共约10分钟(20分)。用无菌毛巾从手到肘部擦干手臂,擦过肘部的毛巾不可再擦手部。(10分)

2、将手和前臂浸泡在70%酒精内5分钟。浸泡范围到肘上6cm处。

3、如用新洁尔灭代替酒精,则刷手时间可减为5分钟。手臂在彻底冲净肥皂和擦干后,浸入11000新洁尔灭溶液中,用桶内的小毛巾轻轻擦洗5分钟后取出,待其自干。(20分)

4、洗手消毒完毕,保持拱手姿势,手臂不应下垂,也不可再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否则,即应重新洗手。(10分)